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语文S版(2003)|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中心句的概念:
所谓中心句就是能够统领全篇的句子,有的中心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中心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技法详解
1、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中心句在文中位置的一般规律及作用。
①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开头,又称“总起句”,起到统领全文或全段的作用。
②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末尾,又称“总结句”,起到总结全文或全段的作用。
③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或“过渡句”的作用。
④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起着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
3、怎样找中心句?
(1)思路导航
①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②从结尾上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③从反复句上去找。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④从议论句上去找。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⑤从哲理性句上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⑥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蕴藏着深长的意义,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⑦从过渡句上去找。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
(2)例题精讲
①观察哪句话是讲全文或全段主要意思的,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如: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这句话是讲全段主要意思的,它就是这段的中心句。
②观察全文或全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哪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如: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河水为我们解除干渴,滋润我们的心田,养育我们的子子孙孙。河水运载我们的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满载着我们的希望。(《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段话是围绕着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这句话来写的,它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③通过分析、比较,以最能概括主要内容而不是中心思想的句子作为中心句。
如:秋天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红得那么鲜艳。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更逗人喜爱,那种叫“水晶”的,晶莹剔透,真像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而那种叫“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欢乐和富强。这句话概括了文章描写的主要景色,它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三、思维误区警示
总起句与中心句有何区别
1、两句位置不同,总起句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中心句可在开头,也可在文中。
2、两句作用不同,总起句是对文章或段落内容的概括,总领全文或全段。中心句是对文章表达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概括。
有时,中心句就是总起句。
比如:在文章的某一段中,这段中,这段内容围绕段落中的某句话来写,像这样的句子,既可以称为段的中心句,又可以称为这段的总起句。
例子:雷锋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生活十分简朴(总起句)。雷锋参军后,从每月的津贴费中拿出一角钱交团费,两角钱买肥皂,再用一些钱买书,其余的钱存入银行。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不知补了多少次,最后已补得完全改了样,还舍不得丢。他的搪瓷脸盆已经用了多年,上面的搪瓷掉了很多,他也舍不得买新的。他的一件大衣,是从家乡带来的,已经很破旧了,但他洗了又洗,补了又补,还穿在身上。
四、本节课的重难点:怎样找中心句。
操作步聚与要领
1、通读全段,确定段落的基本类型(叙述性、描写性、综合性)。
2、了解中心句在段内的位置及一般规律:
①起领起、概括、总说作用的中心句在段落开头。
②起归纳、强调作用的中心句在段尾。
③既承上启下的中心句在段中。
④有些段落中心句以不同的句式在开头、结尾同时出现,中心句可能不止一处。
⑤有些中心意思要用相关的几句话来表达,中心句不只一句。
⑥有些段可能不止一个中心,若是两三个方面并列,可有两三个中心句。
3、根据段落类型和位置规律寻找中心句:
①记叙性段落、描写性段落的中心句应是概括性的话,常位于段首
②说明性段落的中心句要点出说明的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常位于段首或段末。
③议论性段落的中心句往往是一句明确判断的话,位置是不固定的。
④综合性段落的中心句可根据表达方式的变化确定。叙述议论结合的段落中心句多是议论句;描写和抒情结合的段落的中心句多是抒情句;没有议论的段落,中心句是起概括作用的叙述句。
4、检验找到的中心句是否正确:
①看其他较突出的句子是否围绕它来表述。
②看这句话能否概括全段内容。
③看这句话表述是否完整(如不完整,可从前句或后句中找到有关内容概括后补充)。
类型:其他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关联词知识梳理。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
2、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
3、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
4、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
5、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
6、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7 、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
8、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不但(不仅)……而且……、虽然……但是……、因为(由于)……所以……
类型:其他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词语结构点拨:
在小学阶段把遇见的一些固定模式称为词语的结构。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aab式:如:摆摆手 洗洗脸
abb式:如:亮晶晶 红彤彤
aabb式:如:高高兴兴 认认真真
abcc式:如:小心翼翼 众目睽睽
aabc式:如:津津有味 娓娓动听
abab式:如:讨论讨论 学习学习
abac式:如:又高又大 越来越好
类型:其他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面这些词语加点字音特别特别容易读错,有的连资深名师都会混淆,一定要牢记哦!
měng古      羞(sè)    一(cù)         衣(jīn)
xuàn染      yū回       (kuī)着        浊(hún zhuó)    
(zhuō)    室(dǒu)     纷(xiāo)     参差(cēn cī)     
(bó)      旖旎(yǐ nǐ) 摇(yè)       娑(pó suō)
(qióng)   鸣啭zhuàn     赠予yǔ          鸡黍(shǔ)
(kòu)   一灯 zhǎn)   灭(jiān)       起(lūn) 
子(báo)    围(jiān)   憧憬(chōng jǐng)黑魆魆(xū) 
姓郝(hǎo)    开(huō)    风(mǐ)      (jū)躬尽(cuì)
疙瘩(gē da)  住(qiǎ)   挨揍(ái zòu)    然(yǎn)
甲(kuī)    着(cuán)  叱咤(chì zhà)   破(zhàn)
脚(duò)    然(tuí)   沮丧(jǔ sàng)   抽(tì)
qiāng       chǎ腿      yǎn月刀       一hòng而散
xìng悻然     一liǔ      (pán)桃会   一(mú)一样   
(gēng)替   陆(zhuó)  陨石(yǔn)        磁场(chǎng)
(sì)     稀薄(bó)    型(mó)       雕镂(lòu) 
(kuò)    气(fēn)   蟠(pán)龙        击罄(qìng)    
笑(níng)  月(zhēng)  御(shàn)房    (cuán)在一起  
笑(chī)    蹿上(cuān)  乱哄(hōng)  (jiǒng)然不同  
德门(zhāo) 退(lì)     缩(quán)    肖(xiào)  
梧(kuí)    住jiū       笑níng         扶chān
吞没 mò        肆虐(sì nüè) 瞪(dèng )着     狂奔bēn而来      
柏bó林        嗤chī笑        奔bèn上木桥    势不可当(dāng)
咔kā嚓chā     后备役yì       山(āo)      不假jiǎ思索  
(qí)    排(tà)    盘(jù)      恩(cì) 
(gōng)   枯(jié)    地(pá)      肆虐(sì nüè)   
(qiāo)   单薄(bó báo)  着(qíng)    挺( jìng )
水(tāng)   玉(zhóu)   汤汤(shāng)   晒(pù)
掌(fǔ)     抽(chù)    山(sōng)    奴婢(nú bì)
静(tián)   入场(quàn) 驰骋(chěng)   尴尬(ɡān ɡà)
人(pú)     压(zhòu)   品(ɡòng)   然而止(jiá)
一匹(chá)  帽(zhān)   猪(huān)   栩如生(xǔ)
(jiù)    蓝(qié)    下(sǎ)     碧(chéng)   
参差(cēn cī) 泼(là)     投(zhì)    追(dào)     
(yàn)    囫囵(hú lún) 竹(bào)    膝(xī kē)
(shòu xuē)笔(gē)     仪馆(bìn)  水浒传(hǔ zhuàn)
类型:其他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病句分类。
(一)成分残缺:成分残缺是指句子不完整,缺少某一个成分,使表达的意思不明白的一种病句。
1、下课了,在操场上玩游戏。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游戏。
这句话缺少了“谁”这个主语部分,谁在操场上玩游戏呢?意思不明白。
2、我们学校书法竞赛活动。
我们学校举办书法竞赛活动。
这句话中因“做什么”这个谓语部分不完整,所以意思不完整。
3、老师在认真地为我们批改。
老师在认真地为我们批改作业。
这句话中的后部分“为我们批改”不完整,缺少了与“批改”这个中心词搭配的宾语,使人不明白老师为我们批改什么。
(二)意思重复:意思重复,是指句子中重复使用了意思相同的词语,显得多余累赘的一种语病。
1.我们正在观看优美漂亮的舞蹈。
我们正在观看优美的舞蹈。
这个句子中的“优美”和“漂亮”是意思相同的两个词语。
(三)归类不当:归类不当,是指句子里根本不是属同一类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造成归类不恰当的一种语病。
1.妈妈买了冬瓜、茄子、扁豆、猪肉等许多蔬菜。
妈妈买了冬瓜、茄子、扁豆等许多蔬菜。
这个句子把“猪肉”归属到蔬菜类,显然是错误的。
(四)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五)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使用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类型:其他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方法指南

说明文,即用来解释或说明事物、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概念的文章。说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说清楚。也就是说,要让人看了文章后对文章中解释或说明的对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和科学。按说明的对象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前者着重在于说明的成因、构造、形状、用途等,后者则重在说明事理。这两类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事物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物理特征,常用的是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手法,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逻辑特征,要用到引资料、作比较等说明手法。但时候,在同一篇文章中,几种说明手法都要用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阅读此类文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首先我们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这大多可根据题目得知。接着我们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我们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二、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三、分析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一般会采用必要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

类型:其他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方法指南

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状植物文”。在答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突破点:

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通过阅读,要明白作者所“状”之物是什么,作者选择这样的一种所“状”之物有什么用意,要达到怎样的目的。一般说来,状物类记叙文的所“状”之物一般会在文章标题中交代清楚,而作者通过所“状”之物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在文章的结尾彰显出来。最终所达到的目的,经常是作者要赞扬或是要批判所“状”之物,赞扬它的什么精神或批判它的什么行径等等。

二、注意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状物类记叙文表达文章中心通常要选用一定的手法,如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有时还要运用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手法。如文章中所“状”之物是一种树木,我们可以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这种树木,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到文章最后,再以象征手法揭示这种树木的象征意义。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使状物记叙文的主题鲜明地突显出来。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抓住所状之物与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之间的“交叉点”,即确定它们之间有相似、相通或相关的内容。

三、要注意把握文章的线索。

状物类记叙文一般都有比较明晰的线索。线索是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状物类文章经常以“事物”或“作者对事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在状物类记叙文中,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所状之物的感情变化作为线索,可以先写讨厌这种事物,然后通过接触认识这种事物,进而赞美这种事物,以及它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

四、要注意把握文章的顺序。

阅读状物类记叙文,要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看看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是按作者的行踪来写,还是按空间的转换来写。有的文章重点叙述作者的活动,有的细致刻画景物,有的侧重抒发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还要重点体会“触景生情”“意在言外”的写作方法,注意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何处抒情,何处议论,这一切都是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而做出的精心安排。

类型:其他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方法指南
童话阅读

童话源于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具有奇妙的幻想、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有趣的内容。童话一般分为拟人化童话、超人化童话、知识童话(科学童话)等。阅读童话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童话中的幻想内容。

童话的魅力来自于它的幻想和夸张。这既是童话的艺术手法,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地方。所以童话里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所实有的。但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的随意编造,它们都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我们在理解时,应该把它作为客观生活的反映。

二、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就是通常说的人格化手法。童话作品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这样,猫狗虎豹,花草树木,一沙一石,一旦进入童话领域,就“活”起来了,就成为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生灵。因此,我们在阅读童话时,千万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而要把它们看做活生生的人。

三、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不论是童话的幻想、比拟、夸张,还是它的思想内容,都源于现实生活,折射现实生活。例如,社会上有冻死孩子的事情,才出现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童话;世界上有些虚伪的、自欺欺人的人,才出现像《皇帝的新装》那样的作品;还有善与恶、苦与甜、笑与哭等情景在童话里的出现,无一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我们随作者进入了一个个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上天入地、嬉笑怒骂的时候,决不能小视它的现实意义。

寓言阅读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的故事情节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中国古代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国外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阅读寓言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作故事去读,弄清楚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有时是采用拟人手法写的植物、动物等),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它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比如《揠苗助长》,故事的起因是“一个人一心盼着自己的禾苗快快长高”;经过是“他走下田去,把地里的禾苗拔高了一些”;结果是“他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二、领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寓言仅仅停留在故事上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含义。如《揠苗助长》告诉我们的就是,光有良好愿望而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然会把事情办坏。

三、掌握艺术手法,体会寓言的生活哲理。

除了理解寓言的寓意,还要根据寓言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一般采用一事理的写法,所以它的层次很清楚。它经常使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像《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虽然写的是动物,但是它批评、讽刺的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再如读了《滥竽充数》这篇寓言后,我们应当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这样的人和事呢?我们应该怎样去识别和揭露他们,不让那些投机者们浑水摸鱼去危害社会呢?

除此之外,在阅读童话和寓言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学习童话和寓言中形象的比拟、恰当的比喻、精练的语句和丰富的词汇,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类型:其他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方法指南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叙述的“六个要素”。

记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找到这些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二、理清叙述的线索,留意记叙的顺序。

线索是记事文章的脉络,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一篇记事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在阅读时我们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记叙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如倒叙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插叙会对情节起到补充的作用。

三、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哪些重点,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揭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类型:其他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方法指南

以描写自然环境、山川大河、地理地貌、名胜古迹为主题,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们感受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类优美的文章如同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就是写景类文章。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一、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我们所学过的描绘景物的文章一般有如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一类是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风、雨、雷、电等);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①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②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③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即描写不同时间景物的变化。④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

三、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三种:一是“总一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这种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读者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三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四、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类型:其他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