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们怕烫似的马上躲远。将军没有追过去,也知道自己没法追。他站在原地,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终于,他眼睛一亮,看到了饭桌边上的一桶汤。他走过去,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而后拿起汤勺,在桶里搅了几下。随后,他舀起一勺汤。
没有人招呼,战士们自觉地围了过来。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了战士们的碗里。将军看到不少人的眼角有些晶亮,自己的鼻子又开始发酸,本来想说些什么,脑子乱了,只张了张嘴……
1.用“一个“兵”的军营(节选)
在大山深处,一座神秘的军营里,20年前部队早已撤离,是谁还在天天吹响嘹亮的军号?
1.7米左右的身高,黝黑的脸膛上一双锐利明亮的眼睛,穿一套橄榄绿军装,腰系皮带,头戴钢盔,骑一辆军牌摩托车,威风凛凛地巡逻,这就是郭孔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老郭管理守护的兵营坐落在东水村,周围是连绵的丘陵和参差错落的村庄。
老郭一家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当时部队的一处连部。周围种满了瓜菜果木,一株高高的白杨树上悬挂着一个高音喇叭;院子大门两边插着两面红旗,旁边的宣传栏上用粉笔写着“进军营,讲文明,讲礼貌”的标语以及每天播放军号的时间;院子正中的未桩上插着一面鲜艳的国旗。当地群众说,老郭每周都要举行一次奏国歌升旗仪式,有时他的一家人参加,有时附近的村干部和村民也自发前来参加。总之这里的一切设施和氛围,都保持着部队的习惯,从而使周围的村民群众强烈地感觉到:部队还在身边。
谈起对部队和军营的情结,老郭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郭孔孙从小就伴随着军号成长,耳濡目染了人民子弟兵严明的纪律和拥政爱民的优良品质。被抽调到部队做木工电工,一干就是十多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队撤离驻地,郭孔孙又跟随部队在外多年。
1.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郭外貌的语句。A.要是…就… | B.不仅…而且… | C.即使…也… | D.虽然…但是… |
A.要是在路上碰到鹅,(我们)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
B.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
C.有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要引它们来,就吁哩哩哩地叫了一声。 |
D.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 |
A.看到牛,我也不再无原无故欺负它了。 |
B.一切的恐怖,全消失了。 |
C.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巾。 |
D.我那时虽然不敢这样,可是用拳头锤锤牛背还是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