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沪教版(2015)| 四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
课外短文阅读。

晋平公问祁黄羊①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②,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③?”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④,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⑤,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⑥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祁黄羊:名奚,字黄羊,晋国大夫。②令:县令。③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④居有间:过了些时日。⑤尉:军事长官。⑥举:举荐。

1.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的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午非子之子邪?”中的两个“子”指的是同一个人。(_______
(2)“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午非子之子邪?”这两个句子都是反问句。(_______
3.结合选文,请你说说“国人称善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逮:到;及。②穿壁:在墙上凿洞。③映:照耀。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⑥佣:雇佣。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⑧愿:希望。⑨得:得到。⑩资:资助,供给。⑪遂:终于。⑫大学:大学问家。

1.联系注释,解释下列句子。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文主要写了匡衡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_______,第二件事是_________
3.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目的是“_______”;“资给以书,遂成大学”用你学过的一句名言或者词语来形容就是“_________”。
4.古代与“凿壁偷光”相似的事例,你知道的还有哪些?请你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文言文阅读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①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尝致②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③之群下,咸④莫能出其理⑤。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⑥可知。”太祖大悦,即施行⑦焉。

[注]①智:通“知”,知识。②致:送来。③访:询问。④咸:都。⑤理:办法,道理。⑥校:通“较”,比较。⑦施行:实施,按这个办法做。

1.借助注释,先理解短文的意思,再根据提示填空。

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这则富言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己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和“曹冲称象”比较,就解诀问题的角度来看,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文言文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百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虎求百兽而之____________________  敢不乎__________________  故与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划线句子。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这个故事衍化出的成语是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胡: ____________.
皆: ____________.
此: ____________.
居:_____________.
归: _____________.
十九:____________.
2.用“/”将本文划分层次(在原文划分)。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4.翻译下列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①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注:①同席:唐代以前人都是席地而坐,一席至少可坐两人。②乘轩冕:乘车。
1.写出句子大意。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2.本文写了哪两件事?
3.从文中可以看出管宁一个是怎样的人?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说说上阕词的意思。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七八个/星天/外B.两三点雨/山前
C.旧时/茅店/社林边D.路转溪桥/忽见
3.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B.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第五、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
D.第七、八句描写的是词人的迷惑。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②青未了。
造化③钟④神秀,阴阳⑤割⑥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⑦入归鸟。
会当⑧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钟:聚集。⑤阴阳:阴指山北,阳指 山南。⑥割:分割。⑦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角。⑧会当:一定要。
1.结合注释翻译这首诗。
2.你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入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 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训练营。(7分)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人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坐:因为。
⑴解释字的意思。(1分)
①识:                    ;②欲:                    
⑵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⑶选择正确的答案。(2分)
①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 )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②答曰:“前
山后山,何地不有?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⑷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2分)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