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教科版(2003)| 四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
课外阅读理解

读书须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选自朱熹《训学斋规》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有疑B.过了这一pān)
C.)无所疑D.方是zhǎnɡ)进
2.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疑渐渐(放下)B.读书无疑(……的人)
C.(致敬)融会贯通D.始是学(方向)
3.朱熹描述的读书进程是怎样的?请根据原文完成流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渐渐释
4.在你的读书进程中,你有过上图所示的经历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②;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③。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④。

【注释】①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②河、渭:黄河与渭河。③大泽:大湖。④邓林:桃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与日逐________
(2)弃仗: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
3.理解小古文,正确的一项是(  )
A.“弃其仗,化为邓林。”这句话表现出夸父是一位执着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B.《夸父逐日》表现出了古代人民已经了解了自然,征服了自然,甘为自然献身的宝贵精神。
4.如果夸父没有渴死在半路上,他能追赶上太阳吗?简要说出理由。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注释】①刑天: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战斗之神。②帝:指黄帝。③断:欢下。④干戚:“干”指盾,“戚”指斧。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葬/之常羊之山B.葬之/常羊之山C.葬之常/羊之山D.葬之常羊/之山
2.“操干戚以舞”中“操”是什么意思?(       
A.品行B.手持,拿着C.担任,从事D.体操
3.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下面的句子排序,正确的顺序是(       
①刑天拿着盾牌和大斧继续战斗。
②黄帝砍下刑天的头,并将他的头埋葬在常羊山。
③刑天与黄帝争神的位置。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②①
4.发挥想象,解释“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代诗人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其十》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你认为《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都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溺而不(      )   (2)为精卫(      )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卫以前叫什么?她为什么变成了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选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表现了远古人们有仇必报的精神。
B.这个神话故事表现了远古人们勇于与自然搏斗、不被困难折服、奋力拼搏的精神。
C.精卫凭她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填平东海的,所以她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

司马温公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背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诵习,乃终身不忘也。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阅读,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

1.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测“众兄弟既成诵”中“既”的意思是(  )
A.既然B.已经C.都,全部D.非常好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
____________________
3.幼年司马光学有所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读了这篇古文,在学习方面,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文言文阅读。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遗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母其以劳生疾(      )A.害怕;畏惧       B.使害怕       C.担心
(2)为郢州(      )          A.等到       B.比得上       C.推及;顾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观天地有所得

①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

②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注释】①朱霞:红霞。②卷舒:卷曲舒展。③灵奇:奇异秀丽。④黄华:菊花。⑤晚节:晚年的节操。⑥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⑦芝兰:芝和兰,都是香草名。

1.请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观天地有所( )
(2)则俯仰间文章也( )
2.照样子,翻译句子。
例:观朱霞悟其明丽。                       观赏红霞时,领悟它的明艳与灿烂。
(1)观白云悟其卷舒。_________
(2)对芝兰得其幽芳。__________
3.“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天地万物无不蕴含至理。你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明白了哪些哲理?照样子,写一写吧!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_________悟其__________
对绿竹得其虚心,对_________得其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       )女,名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
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3.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故:________________                           堙:________________
4.描写精卫填海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写出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精卫给你留下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文言文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
(1)先自其足(     )          (2)信度(     )
2.翻译下列句子。
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
3.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请说说以下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1)而忘操之(     )                  (2)何不试之以足(     )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古文阅读。

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注释】①汝():你。②矣():了。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    )
A.瓶子B.瓶中的果子C.瓶口D.拳头
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