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版(1990s)| 一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
阅读《示儿》,完成后面的练习。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中的“乃翁”指的是______
2.《示儿》以其____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3.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______;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____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
①对儿子们深深的期望
②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以及深深的爱国、报国之情。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写的。诗人在前两句写了自己站在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观看庐山,庐山呈现不同的景象。由此可知,诗人眼中的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我从中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诗人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位置还是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因此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也蕴含着哲理,与“当局者迷,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分析。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补充诗歌的相关内容,并完成练习。
鹿柴
[唐].      
                   ,但闻人语响。
                   ,复照青苔上。
1.补充诗歌的相关内容
2.“柴”的正确读音是(         )
3.为诗句中的词语选择正确的意思。
(1)“但闻人语响”中的“闻”的意思是(         )
A.用鼻子嗅           B.听见 C.看见
(2)“复照青苔上”中的“复”的意思是(         )
A.又                    B.反复 C.恢复
4.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           )时分的景色。
A.清晨B.中午
C.傍晚D.夜晚
5.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林中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以动衬静,突出了山林的寂静。
B.第三、四句写夕阳余晖的映照,更突出
了山林的幽暗。
C.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寂寞、凄凉的悲苦感受。
D.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鹿(chái zhài)  景(fǎn fàn)     (tāi tái)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_。

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把《示儿》补充完整。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诗人,了解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等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首诗。( )
(2)《示儿》一诗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      )
(3)《题临安邸》全诗讽刺了南宋权贵们不顾国家危难、耽于享乐的行为,诗人在愤怒的质问中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感。(      )
(4)两首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
3.陆游临终前渴望着朝廷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可南宋的权贵们却在干什么?(请用诗中的原句来回答)读这两句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和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材料一
     暮江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回忆古诗,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加点部分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巴巴
B.半江瑟瑟半江红            瑟瑟发抖
C.暮江                         石灰
4.“半江瑟瑟半江红”让我们知道作者是借助(       )来进行观察的。
A.视觉B.听觉C.触觉
5.用自己的话写写诗中前两行描绘的江边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答题。
【材料一】《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牧童》(唐·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横野:辽国的原野。弄:逗弄,玩弄。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把材料一的古诗补充完整。
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描写牧童的古诗,但诗中两个牧童的形象特点是不同的:材料一中的牧童(      ),材料二中的牧童(      )
A.顽皮固执             B.安然自在             C.多疑狡猾             D.天真烂漫
3.想象一下,材料二第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想好了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古诗,完成练习。

乙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1)将诗歌内容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_ (人名)。
(3)“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生气”一词是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中蕴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1.写出划横线处应填的诗句。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万水千山”在诗中是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不怕困难的意思。(      )
(3)“五岭逶迤腾细浪”一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间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
3.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雨过山村》,完成以下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注释:①妇姑:嫂嫂和小姑。②相唤:互相呼唤。③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⑤中庭:庭院中间。⑥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1.《雨过山村》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从所读的诗句想开去,结合注释说说本诗描绘了哪四幅画面?
第一幅:屋子鸡鸣图                           第二幅:小溪竹子村路图
第三幅:______                           第四幅:______
2.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的______之情。
类型:诗词曲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