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北师大版(2016)| 二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听老师读词语,规范、工整地写下来。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老师读词语,规范、工整地写下来。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qiáo)B.(xiè)C.竿(gān)D.(xié)
2.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秋:三个秋季,指三年。
B.解:吹
C.过:经过。
D.斜:倾斜。
3.“解”共13画,第八画的名称是( )
A.撇B.横折钩C.竖D.横
4.下面不是这首诗中写到的物象是( )
A.叶B.尺C.浪D.竹
5.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拟人 比喻B.夸张 对偶C.对偶 比喻D.拟人 夸张
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物诗。
B.“解”的意思是“吹”,因此可以把它换成吹、扫、刮。
C.全诗没有出现一个“风”字,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D.“过江”卷起“千尺浪”,表现了风的威风、直冲云霄、狂浪滔天。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选出下列读音正确的一组(  )
A.年(shǎo)   (ǒu)然
B.双(bìng)  (shǎi)老
C.儿(tóng)   (xiāng)信
D.(xiǎo)话    (kě)处
2.对本诗内容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催。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催。
3.“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上一句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回
B.儿童相见不相识
C.儿童急走追黄蝶
D.儿童散学归来早
4.下列解释有误的一组(  )
A.偶书:不经意地、偶然随意地写下来。
B.少小:年少的时候。
C.儿童:作者小时候。
D.衰:鬓发疏落,指头发少了。
5.本诗的作者是(  )
A.唐代李白
B.宋代贺知章
C.宋代李白
D.唐代贺知章
6.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年少时我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B.我的乡音已经改变,鬓角的毛发也已经疏落。
C.家乡的孩子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D.他们笑着询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  ,千朵万朵压枝  

    戏蝶时时舞,自在    恰恰啼。

1.下面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畔(bàn)B.蹊(xī)C.蝶(dié)D.莺(yīng)
2.补全古诗(  )
黄四娘家花满    ,千朵万朵压枝低    。   
戏蝶时时舞    ,自在    恰恰啼。
A.溪 留连  娇莺B.蹊  流连 骄莺
C.溪 流连 骄莺D.蹊 留连 娇莺
3.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独步:独自散步。
B.娇:娇气
C.蹊:小路。
D.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4.诗中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的是( )句。
A.黄四娘家花满蹊B.千朵万朵压枝低C.留连戏蝶时时舞D.自在娇莺恰恰啼
5.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是( )两个字。
A.满 朵B.压 低C.千朵D.万朵
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B.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C.作者写这首诗的季节是夏天
D.“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鸡(lí)B.场(fǔ)
C.开(xuān)D.(gō)
2.下面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故人庄:拜访老朋友的田庄。
B.合:环绕。
C.具:具有 。
D.还:返,来。
3.下面关于这首诗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拟人B.夸张C.对仗D.借代
5.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对乐趣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享受友情的乐趣。
B.作者欣赏自然风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
C.作者与友人种桑麻的乐趣。
D.作者与朋友把酒谈论农事的乐趣。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A.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B.这首诗在描绘山村田园风光时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
C.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D.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1.下列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发(fà)B.君(jǖn)C.撷(xié)D.最(zùi)
2.下列关于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B.发:分发,发给。
C.采撷:采摘。
D.愿:希望
3.下面不属于整体认读音节的字是( )
A.子B.愿C.此D.最
4.红豆生长在( )
A.南方
B.北方
C.东北
D.外国
5.给下面诗句加上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
A.,。,。
B.,?,!
C.,。,!
D.,?,。
6.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引出后文的相思之情。
B.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显得分外亲切。
C.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
D.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面括号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huàn)溪沙B.(qí)水
C.无再(shǎo)D.(xiū)
2.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唱黄鸡:对着黄鸡歌唱。
B.子规:杜鹃
C.浸:泡在水中。
D.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3.“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型是( )
A.反问句B.疑问句C.设问句D.陈述句
4.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诗人不是“唐宋八大家”的是( )
A.苏辙B.杜甫C.柳宗元D.曾巩
5.下面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B.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C.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D.“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6.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作者说的人生之“再少”,就是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
B.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   不适,

驱车   古原。

   阳无限好,

只是   黄昏。

1.补全古诗(   )
向晚   不适,驱车  古原。   阳无限好,只是   黄昏。
A.易 蹬 夕 尽B.意 蹬 夕 近C.易 登 西 尽D.意 登 夕 近
2.下面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意:心情。B.向晚:将近傍晚。C.不适:不适合。D.近:快要。
3.“驱”字共七画,第五画的笔顺名称是(   )
A.横B.撇C.竖折D.点
4.有关下面的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李商隐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大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B.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
C.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
D.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5.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古原苍茫的气势,开阔的视野,让他心情豁然开朗。
B.作者驱车登古原,是为了去看夕阳。
C.在夕阳的映照下,西天的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这壮丽的景色给他异常的感动,使他不由得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然而这赞叹所引起的更多的是惋惜和遗憾。
D.“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
B.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
C.后两句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这里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所发出的感叹。
D.本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淹 出
A.zhōng  méiB.zhòng   mò
C.zhōng  mòD.zhòng  méi
2.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者:吃鱼的人。
B.但:只。
C.君:你。
D.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3.“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借代B.比喻C.拟人D.对偶
4.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 )
A.看渔民捕捉鲈鱼的场面。
B.体察捕鱼者的艰辛。
C.只爱鲈鱼的鲜美。
D.看在江中忽隐忽现、上下颠簸的小船。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岸上人来人往,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两幅画面形成对比。
B.作者看到小船在江中沉没,表现出作者对打鱼人的悲伤怜悯的情怀。
C.“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D.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6.关于这首古诗的主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我们吃到很鲜美的鲈鱼很容易。
B.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
C.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D.要珍惜打鱼人的劳动。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