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沪教版(2007)|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
课外阅读。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劫难   困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危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有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   相信)政府派来的营救人员一定能够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   掩盖)。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       )可以夺去人的生命,(       ) 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世界上最坚硬不屈的就是那在苦难中的微笑着、痛苦着、高扬信念旗帜的灵魂。

1.在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
2.在(  )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筹莫展:____________
固若金汤:____________
4.“V”字形代表_____,”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是指_____
5.为什么说小女孩的微笑是“穿透灵魂”的呢?请写一写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则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平平,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他十七岁丧母,独自一人承担起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即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开始,贝多芬耳朵日夜作响,听力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朱丽埃塔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时期的作品(《幻想奏鸣曲》《充勒策奏鸣曲》)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别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强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的瞩目,但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的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乐坛当时轻浮的作风。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富裕——(       )        漂亮——(       )
增长——(       )        幸福——(       )
2.贝多芬在最悲惨的时期经历了哪些痛苦与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全文,你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本文起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白蚁的破坏作用

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一些堤坝出现“涌”就是蚁害所致。当然,这里所说的“蚁”不是普通的蚂蚁,而是土白蚁。土白蚁行踪诡秘,危害隐蔽。一些外表看来完好无损的河堤土坝很可能已经遭受严重破坏。荆江大堤上飞驰的小吉普竟然全车陷落在土坝中,至于行人、水牛跌入坝中“陷阱”情形就更是屡见不鲜了。那么,小小的白蚁为什么能掏空千里之堤,使之毁于一旦呢?

①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我国的白蚁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和土木两栖性白蚁。②破坏堤坝的白蚁主要是土栖性白蚁,即专在土中筑巢的一类白蚁。③一个成年蚁巢内的几百万只白蚁在一起过着“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生活。④白蚁的社会有严格的分工:蚁王、蚁后专门繁殖后代;兵蚁负责安全保卫;工蚁数量最多,从事筑巢、觅食等基本劳动。⑤土白蚁的巢穴在地下可深达两米,主巢大约1-2立方米,主巢周围的副巢多达百余个,巢穴之间有四通八达的蚁道相连。⑥由于土白蚁不断在堤坝内分群、蚕食、筑巢,使得堤坝中蚁巢星罗棋布。⑦一旦汛期来临,水位高涨,水流溢入蚁道、蚁穴,就会出现堤坝管涌、渗漏和滑坡等险情;如果不及时排除,则会堤崩坝垮,出现灾难性后果。

土白蚁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有害昆虫。土白蚁蚁群庞大,繁殖迅速,习性隐蔽,破坏力强,要彻底消除它的危害并非易事。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千里之堤,固若金汤”的远景必将成为现实。

1.下面是对第2段部分内容的概括,选择与其相应的句子,将它(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写土白蚁的社会分工 (     )       写土白蚁的群体生活   (     )
写土白蚁对堤坝破坏严重的直接原因和由此产生的后果   (     )
2.第1段画线句子使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第2段第⑤句使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由整体到部分B.由主要到次要C.由概括到具体D.由结果到原因
4.从文中找出能恰当、准确表达下列语意的词语,分别写在横线上。
土白蚁的行踪怪异,出乎寻常,且不为人知。       所用词语:______
堤坝内蚁巢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所用词语:______
5.文中加线词语“对人类而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没有风,帆没有张起来。岸上,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厚重 沉重)的货物。这是俄国画家列宾的成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868年的夏天,列宾是在彼得格勒度过的。一个星期日,同学们约他坐轮船去游览涅瓦河。轮船跑得飞快,一会儿就出了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豪华的别墅。忽然,迎面来了一只大木船,列宾发现岸上有什么东西在( 蠕动 移动)……同学告诉他,那是拉船的纤夫。

纤夫靠近了。 天哪,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这样褴褛呀!有些人的裤子破了,就赤裸着大腿,拖着破布片往前走;他们的衬衣呀,简直认不出是蓝布做的……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在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目送着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

两年以后,列宾来到了伏尔加河。在那里,他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他仔细地观察着那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长久地( 注视 注意)着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抚摸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为了画好这幅画,他三次来到伏尔加河。他勤奋地工作,画了伏尔加河的自然景色,画了许多纤夫的肖像,最后,带着厚厚的一册素描回到了彼得格勒。

根据这些素描,他顽强地画呀,改呀,用了三年时间,于1873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这幅画里,他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也歌颂了他们身上的巨大力量。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2.本文讲的是列宾的画作____的诞生过程。他用了____年时间,于__年完成了这幅作品。
3.短文第1自然段是按照_____(①由远及近 ②由近及远 ③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介绍了这幅画,特别对纤夫的______进行了描写。
4.“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句中的“这情景”是指什么?用“   ”画出来。
5.“他目送着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此时的列宾一定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贝多芬的故事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服务员看着天花板上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他吧。”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集中全部精神地弹着钢琴。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楼时,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感叹道:“真努力呀!怪不得他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琴声优美的句子。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换成意思相近的成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旅客为什么站了很长时间而且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读完这篇短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

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你已看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玛格丽特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

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为了证实这个论断,玛格丽特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但也有人会说:“达·芬奇乃文艺复兴之旷世奇才,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他特别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感兴趣,研究人体颇有心得,作出过许多贡献。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天之灵当拊掌赞之曰:‘后生可畏,深得吾心!’”

孰是孰非?唯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1.用“____”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的原因。
2.细读短文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视网膜区域名称

功  能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证实这个论断”中的“论断”指的是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
4.结合短文,对“焚琴煮鹤,莫此为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琴当柴烧了,把鹤煮了吃,没有比这种做法更错误的了。
B.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无异于把琴当柴烧了,把鹤煮了吃,糟蹋美好的事物。
C.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这种做法属没事找事。
5.细读第六、七自然段,回答问题。
(1)关于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两段阐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虽然小猫咪咪很调皮,但是它可讨人喜欢啦!圆圆的脑袋上长着尖尖的两只小耳朵,只要听到一点儿声音,就会竖起来。脸上,两只绿宝石般的眼睛不时调皮地眨着,闪闪发光神气十足的。它全身的毛洁白无暇,像一层薄雪覆盖在身上。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小猫就会在阳光下滚来滚去。有时,它会跟着一只苍蝇寻开心;有时,它会跟着一只蚂蚁到处走,鼻子离地很近很近……小猫高兴开心的时候还会用粗糙的舌头舔我的手。

1.短文中有四处错误,请用修改符号修改过来。
2.把短文的关键句画上“       ”,并借助这个关键句概括段意。
__________
3.短文一共有__________句话。第__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__句写了小猫的外形讨人喜欢;第__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__句写了小猫的动作讨人喜欢。
4.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5.短文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一些小猫的活动没写出来,请你写出一种。
有时,它会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乘坐地铁注意事项

①当屏蔽门正在开启、关闭,有警告声音提示时,严禁强行上下车!
②严禁向轨道交通区域抛掷杂物、垃圾。
③地铁车厢比站台略高10厘米左右,老年乘客下车时要特别注意脚下。
④乘坐地铁时,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因为有可能会让地铁工作人员误认为是站台发出的信号灯,从而干扰地铁的正常运行。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当屏蔽门正在开启、关闭,有警告声音提示时,不能上下车。(       
(2)在轨道交通区域,可以抛掷垃圾、杂物。                                     
(3)老年人在下车时,要特别注意脚下,防止摔倒。                           
2.地铁车厢比站台略高(       )厘米左右。
A.7B.8C.9D.10
3.乘坐地铁时,为什么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用“______”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乘坐地铁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写一条或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开心阅读。

因小失大

有一只猴子,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一大把豆子,它用双手小心地捧着,匆忙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当猴子跳过小水沟的时候,一不小心掉了一粒豆子,猴子马上把手里捧着的豆子放在路旁,聚精会神地寻找掉了的那粒豆子。

找了好半天,才找到那粒豆子。猴子心里高兴极了,可当它回过头的时候,发现先前放下的那些豆子,早已被一大群鸡鸭吃得颗粒不剩。

停在树梢上的几只小鸟,欢快地叫着:“叽喳叽喳!”它们好像在讥笑猴子说:“因小失大!因小失大!”

1.用“——”画出猴子跳过小水沟时,掉了一粒豆子后的做法。
2.你认为文中猴子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因小失大”的“小”指的是什么?“大”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选文。

时间(节选)

作者:季羡林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从古代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到近代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③其实,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    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   的,空间是   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儿。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   ,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它的价值。

(选文有删改)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选文的横线上。(填序号)
A.无头无尾
B.波光潋滟
C.虚无缥缈
D.无边无际
2.第①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孔子说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引用名言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自然段中,人们感受时间流逝的方法有什么变化?请按时间顺序完成思维导图。

4.细读选文第④自然段画“     ”的句子,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这段话抓住本段中“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这句话展开描写。
B.岸上垂杨的变化表现的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时间变化的过程。
C.二月兰的即将枯萎表现的是生命凋零死亡的过程,也是时间流逝的过程。
D.作者以消极的心态面对时间,感叹时间的流逝是自然规律,不可逆转。
5.选文开头写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和结尾写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